99亚偷拍自图区亚洲潮喷,欧美A级V片手机在线观看,曰批免费视频播放,久久精品青春五月天综合网

本站首页
学校概况
学校简介
领导班子
管理团队
历史长廊
校园风景
党群工作
党建工作
工会工作
党派活动
夕阳风采
团旗飘飘
学习资料
教育科研
学科建设
课程建设
课题研究
学术团队
政策文件
思考感语
校友之家
校友活动
校友捐赠
校友论坛
校友风采
校友文坛
校史拾萃
服务在线
收费公示
平安校园
档案管理
招标信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教育科研>>思考感语

读书,为遇见更好的自己——2016年读书节读书分享

作者:马彩红 来源:校 发布时间:2016年04月22日 点击数:

明天,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也是江苏全民读书日。这个日子对于世界文学领域是一个具有象征性的日子, 塞万提斯、莎士比亚都在1616年的这一天去世。此外,4月23日也是另一些著名作家出生或去世的日子。因此,1995年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选择这一天,向全世界的书籍和作者表示敬意,鼓励每个人,尤其是年轻人,去发现阅读的快乐,并再度对那些为促进人类进步做出无以替代的贡献的人表示尊敬。

很高兴在2016年读书节到来的时候,团委举办这样的一次读书分享会,给我一个与同学们分享读书体会的机会。2015年,我跟同学们分享的是时间管理的体会,管理好时间的目的就是让自己有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在我看来,时间用来做三件事就不是浪费的,那就是——读书,运动和睡觉。从去年4月开始时间管理,开始把阅读作为生活的重要内容,一年时间,我的阅读量大概是50本书,800万字。

今天,我想跟同学们分享几点:

一、为读书找一个理由;

二、给读书留一段时间;

三、为读书找一种方法;

四、在读书中快乐生活。

 

一、为读书找一个理由

什么叫读书?读书可以是人生中的一个阶段,就如同学们每天“背着书包上学堂”。读书可以是社会上的一种职业,如作家、教授、研究员,以阅读、写作、思考、表达为生。读书还可以是生活中的某一时刻,如很多人闲暇时间,手不释卷。读书更是精神上的一种状态,许多文化人固执地认为,读不读书,不仅关涉举动,还影响精神。我理解世界读书日说的读书应该主要是后面两种意思,是指我们在某个时刻的一种精神生活。

为什么读书?是我们谈论读书必须回答的问题。我们需要为读书找一个理由。法国作家福楼拜说,“阅读是为了活着”。这里我想跟同学们分享几位名人为读书找到的理由。

曹文轩(江苏人,中国儿童文学作家,197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今年4月4日,获“国际安徒生奖”):天下事,多到不计其数,人不可件件亲自实践。人认知世界,十有八九是盲人摸象,很难有对世界的完整把握。书本呈现了不同时期的不同经验,一个识字人,身居斗室,却可以从别人的文字里看到沙漠驼影、雪山马迹、深宫秘事、坊间情趣……读书渐久,经验渐丰,你会发现,读书使你的心灵宛如秋天雨中的池塘,逐渐丰盈。

白岩松(央视著名主持人):读书读久了你总会信仰些什么,信一些什么就有了敬,有了畏。信仰最重要的是“敬畏”二字,有了敬,有了畏,知道什么是最好的我要去做,知道什么是不好的我不能逾越它,就如同社会这条奔腾的大河两边有了安全的河床,敬和畏这两个河床在,不管这条河流如何奔涌,总是安全的。读书的过程就是建两边河床的过程。

钱理群(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人文学者之一,被认为是当代中国批判知识分子的标志性人物):人只有在读书的时候,才最平等。读书的时候,读者与作者之间是平等的,读者与读者之间也是平等的。每个人都可以读书,读书的时候才是独立自主的。任何人,从孔夫子到普希金,你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想见孔子,打开《论语》就可见了,不想见,合上就走了,完全以你为主,完全超越时空的界限。

陈平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读书这个行为意味着你没有完全认同于这个现世和现实,你还有追求,还在奋斗,你还有不满,你还在寻找另一种可能性,另一种生活方式,说到底,读书是一种精神生活。

我想说的是:读书,是为了做一个有文化的人,从而遇见更好的自己

这里就涉及文化与知识的区别问题。从小到大,我们读了很多书,学了很多知识,譬如《十万个为什么》,很多同学从小就读,有的甚至能大致背出来。的确,对于每一位同学,如果不能用掌握的知识很好地答出一份标准化试卷,可能就读不了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但是,知识与文化,绝不对等。如果我们只有知识没有文化,就很可能成为高学历的野蛮人。一个有知识的人要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我想举两个例子来说明知识与文化的区别。说到《红楼梦》,我们可以通过背诵文学常识或者故事梗概去了解《红楼梦》的作者、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这是关于《红楼梦》的知识。《红楼梦》中涉及的文化却不是这么简单的,是需要细细品味和感悟的。或者也可以这样说,知识跟人可以是分离的,文化跟人必须是融为一体的。

再譬如,说到孔子,大家都知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但孔子拥有的知识总量,可能赶不上今天的任何一个高中生。但谁敢说我们比孔子有文化?记得学生时代学过一篇课文,叫《两小儿辩日》。两个小孩辩论太阳是早晨离我们近还是中午离我们近。两个人都有根据,说早晨近是因为早晨的太阳比中午大,说中午近是因为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热。两人争执不下就去找孔子,孔子差不多是那时候的“谷歌”和“百度”,大家有什么问题都跑去问他。但孔子也没法判断。于是作者就借小孩的口吻讽刺孔子:“谁说你知识多?”作者大概是想,只要否定孔子的知识多,那就否定了孔子的价值。

其实孔子早就说过,“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苏格拉底也曾经说:“我比别人多知道的那一点,就是我知道自己是无知的。”他们说这些不是谦虚,而是说出了一种真相。面对世界的无限,每个人短暂生命里的知识都可以忽略不计。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知识是无限的,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不仅如此,有些知识是无用的,甚至是无聊的。譬如一些八卦,一些奇谈怪论,用荀子的话说,这些知识“不知,无害为君子;知之,无损为小人。”你知道了,并不能够成为君子,你不知道,也不会因此成为小人。

读书,决不仅仅是为了掌握有用的知识,而是为了做一个有文化的人。

那么,什么是文化呢?

龙应台曾说:文化?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他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他是随手把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满身是癣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他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把别人挤开?一个盲人和他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他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他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他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他怎么从卖菜的小贩手里接过找来的零钱?

如果他在会议、教室、电视屏幕的公领域里大谈民主人权和劳工权益,在自己家的私领域里,他尊重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吗?他对家里的保姆和工人以礼相待吗?独处时,他,如何与自己相处?所有的教养、原则、规范,在没人看见的地方,他怎么样?

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在一个文化厚实深沉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

读书就是为了做一个有文化的人,从而成为更好的自己。

为什么要强调读书?

严谨的国际阅读率比较研究显示,当下韩国国民人均阅读量约为每年11本,法国约为8.4本,日本在8.4-8.5本之间。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今年4月19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了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报告显示, 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与2014年相比增加了0.02本。有一位印度工程师孟莎美曾经写过一篇题为《不阅读的中国人》的文章,让每一个中国人看了都脸红。

排名第一的犹太人爱书在全球都是出了名的。当孩子稍稍懂事时,几乎每一个母亲都会严肃地告诉他:书里藏着的是智慧,这要比钱或钻石贵重得多,而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犹太人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文盲的民族,就连犹太人的乞丐也是离不开书的。

 

二、给读书留一段时间

为读书找到了理由,接下来的问题是:用什么时间读书?

我知道同学们非常辛苦,在学校有课程表,回家有补课表。对此,我们今天不作评论。我想说的是,有没有时间的问题从来就是一个选择的问题。你看重一件事,你就一定有时间去做。所以,重点是,你想读书,你要读书。

俞敏洪大家都知道,新东方董事长兼总裁,工作十分繁忙,但再忙他都会坚持读书,不仅读书,还坚持写读书笔记、读书心得。今年我关注了他的公众号,叫老俞闲话,介绍他读的书,分享他的读书体会,文字真诚质朴,值得我们学习。再譬如我们高三年级有一位同学,听说他一年阅读量是1000万字。所以,关键是到底想不想读书。

自从去年4月启动时间管理,我给自己定的目标就是每天读书2小时。回顾一年的经历,除了小高考冲刺那一个月,其余时间基本都做到了。如何做到?我的办法是用好番茄时间管理法。在时间管理的讲座中我介绍过番茄时间,感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去读读那本《番茄工作法图解》。自从用了番茄时间,我发现每天要找到两个番茄时间是完全可能的,而一个番茄时间25分钟的阅读量一般可以达到1万字,每天两个番茄时间,阅读量就是2万,坚持下来,一年就可以达到700万字。过年的时候我还读了一本艾力的《你一年的8760小时》,读这本书也可以帮你找到读书的时间。

如果你想读书,却苦于还未养成固定的阅读习惯,我有两点建议,一是用好零碎时间,二是每天拿出一个固定的时间,哪怕是一个番茄时间,一年你就可以完成学校300万字的阅读量。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慢慢地养成你的阅读习惯。

希望同学们从今天起,给读书留一段时间。另外,现在还有一种阅读的方式,那就是听书。在这里我要介绍一下樊登读书会,它的口号是:每年一起读50本书。

 

三、为读书找一种方法

有的人读书很快,有的人读书很慢。这里就有读书方法的问题。

俞敏洪老师的读书方法是悟读、精读和泛读,值得我们借鉴。悟读,就是认真领悟,一句一句认真理解和阅读,最后甚至通过反复阅读背诵出来。这种阅读的范围一定是顶级经典著作,是对人类文明和智慧带来重大价值的著作。像《论语》、《老子》之类的就值得深度理解,并把极好的内容背下来。老师说,读这样的书,一天只要读一段就行,反复咀嚼,反复朗读,直到有所领悟。拿起这样的书,先必须凝神屏息,心态保持宁静,不能有杂念和烦恼留在心里。精读,就是碰到特别喜爱的书,在文笔上、知识上、思想上、高度上都有启示的图书,就多读几遍。比如老师就把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读了四到五遍,书中魔幻现实主义的描写、文笔的流畅、人物命运的描述,都让他有爱不释手的感觉。最近几天我也正在读这本买了很久的《百年孤独》。在我看来,《红楼梦》、《渴望生活——梵高传》就值得精读。泛读,就是泛泛阅读。世界上大部分的书,泛泛阅读就可以了,主要是为了增加自己知识的广度和思维的宽度。在出版和信息泛滥的时代,很多书中的内容是重复的,甚至是无效的,关键是找到能够打动你、影响的话语。但泛读也不是读过就算,书中如果有给我们灵感和思考的地方,依然要标注出来。所以我喜欢自己买书,喜欢边看边划。

有的书需要精读,更多的书泛读就行。有时候读书,只需要一杯水,一盏灯,一段时光,这时候的读书是轻松的惬意的。但有时候读书,也同样需要发扬“扎死寨,打硬仗”的精神。世界上的任何事情,不可能总是轻轻松松的。读书这件事,不管轻松还是沉重,都值得我们为之付出。

在不同的环境读不同的书往往别有韵味。俞敏洪老师的体会是,“读古文要在深夜,点上一根蜡烛,沏上一杯清茶,一字一句慢慢读,慢慢品味;读诗歌最好是在雨天,听着窗外的雨声,轻轻地把诗歌读出来融入雨中,想着诗人悲惨的命运,读着诗歌中的梦绕魂牵,不禁悲从中来,嚎啕大哭;读小说你还需要选择不同的地点,在野外或湖边或山脚,把自己沉浸在小说的情节中,大悲大喜都有山川河流相呼应,不亦快哉;读哲学书籍应该去闹市,在人声鼎沸之处思考存在的缘由和出世的意义,即使思考不出所以然也不会出问题,因为你一抬头就看到了热闹的人间。”

另外,根据我的体会,读书除了要圈圈点点,还可以写下自己的感悟,还应该适当做一些读书笔记。至少要知道哪本书的哪一页有我特别喜欢的文字和段落。

 

四、在读书中快乐生活

为读书找到了理由,安排了时间,也掌握了方法。面对浩瀚的书海,我们读什么呢?

这个时代,资讯如潮,电子读物盛行,它的特点是快捷、方便、形象,但也带来另一个问题,就是肤浅、浮躁,形象思维多,逻辑思维少。严格地说,刷微博、朋友圈都不是真正的阅读。真正的读书应该是阅读经典。为什么要读经典呢?按照梁衡的说法,经典是经过长期文化积累和筛选的结果,经典的标准有三:一是达到了历史的高度;二是上升到了理性,有长远的指导意义;三是经得起重复引用,能不断释放能量。

我的体会是:读书,要以经典为基础,读自己喜欢的,读自己需要的,读充满正能量的。我觉得我们可以从文学类的书开始,培养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文学类首选是小说。在我看来,小说里既有历史,又有文化。我的一位书友朋友曾经说,读小说可以提高情商。今年3月27日去苏州参加樊登读书会书友见面会时,樊登老师说,读小说的好处是可以让你经历别人的经历,感受别人的感受。所以,有人说,读懂一本小说,就是多活一次人生。当你沉浸于一本书的时候,是不是有那么一刻,感觉自己就是书中的主人公。这就是文字的力量。

好的小说很多,高中生必读书目中就有不少。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是经过人类历史大浪淘沙的书,肯定值得读。在这里,我想跟同学们分享一些我近期读过的书。

第一部,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这也是2015年清华大学校长邱勇送给所有新生的一部书。他在校长寄语中说,“在祝贺你们即将进入清华开启新的人生旅程之际,作为校长,我送给你们的第一份礼物是《平凡的世界》这部书。” “清华学生既要勤于思考、追求理想,也要关注现实、勇担责任”。据了解,这是清华校长首次向新生推荐书籍。在选择推荐书目时,《平凡的世界》作为作家路遥用毕生心血写就的传世著作而入选。我是去年这个时候看完了这三大本110万字的著作,它展现的是一幅普通人在时代大变革进程中所走过的既平凡又壮美的人生画卷。虽然书中涉及的年代对现在的年轻人有些陌生,但人生的奋斗、理想的追求,在不同时代都是相似的。

我觉得这也是值得我们同学们去认真阅读的一部书。110万字,确实有些长,但按照1小时阅读2万字的速度,需要的阅读时间大概为55小时,每天读1小时的话,2个月也是可以看完的。

第二部,余华的《活着》。我很喜欢这本书,因为每当读这本书时,我就会觉得自己所面临的一切困难其实都不算什么。人总是这样,如果他没有体会到真正的痛苦,他会天真的以为他所面临的是天大的困难,所以便忧郁困惑,一筹莫展。这本书不到14万字,7小时可以读完,读了这本书可以给我们更大的勇气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

第三部,严歌苓的《陆犯焉识》。关于严歌苓和她的书,我也是很喜欢的。好的作家都非常善于通过小人物的经历反映大时代的变迁,在大时代的变迁中展现人性的坚强、善良与美丽。在这本书里,严歌苓将知识分子的命运置放在20世纪中国历史和政治变迁这个大背景上,写出了一曲政治与历史夹缝中的人生悲歌。这本书36.5万字,大家以后可以去读。

说到严歌苓,我还想介绍她的另一本书——《金陵十三衩》,将近12万字。这本书写的是1937年南京遭遇大屠杀期间,发生在一个国际友人主持的教堂里的故事。一群躲在教堂里的金陵女大学生,13个躲避战火的秦淮河上的风尘女子, 6个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国军伤兵,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共同面对有史以来最可怕、最没有人性的屠杀。伤兵被杀,女大学生则眼看就要被日军掳走凌辱。在这个时刻, 13个平日里被视为下贱的女子,在侵略者丧失人性的屠刀前,挺身而出,代替女学生,去赴一场悲壮的死亡之约。历史是恢弘的,波澜壮阔的;但历史又充满了细节。小说正是通过对普通人物遭遇和命运的叙述,让我们看到很多鲜活的历史。

接下来我想介绍两位外国小说家的书。

第一位是美籍作家胡塞尼,他的三本小说《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群山回响》,既有时代感,又有可读性。故事情节悲痛、凄凉,却又感人至深。第二位是英国女作家希斯洛普,我特别推荐她的小说《岛》,这本书里有浓郁的地中海风情,有深厚的克里特岛文化,还有“麻风病人”这一特殊群体的复杂处境,更有夫妻、姐妹、母女、恋人之间的深情厚爱,历经战争与病痛的洗礼,在与世隔绝的一隅,她们追寻着朦胧的希望,被称为一曲令整个欧洲潸然泪下的生死悲歌。她的其他两部小说《线》和《回归》也同样值得一读。去年暑假,就是因为希斯洛普,我任性地读了很多小说。那一段时间,甚至觉得外面的世界都离我有些远了。记得我跟同学们讲过,有目标的人,他的目光是坚定地向着远方的,他不会为身边的小事烦恼。我发现读小说有时候也有这样的功能。历史是回不去的,但我们可以在小说中感悟。

在人类历史上,小说对改造人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为故事是情感最好的载体。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位杀伐决断的战场将军读卢梭的《新爱洛依丝》流泪,写信给卢梭说,“你让我为他发疯,想象一下吧,他的死让我泪如泉涌,我从来没有这样尽情的哭过,阅读此书给了我如此强烈的体验,我相信我会很高兴的在完成阅读的最后一瞬间死去。”

好的小说,甚至是武侠小说、言情小说、推理小说,都值得一看。有人说,当你读言情小说读到流泪的时候,其实正是你的人性成长的时刻。金庸、琼瑶都曾经陪伴了我们那一代人的年轻时代。金庸的武侠小说不但有通俗的故事性,还包含了作者对生命的理解。再譬如东野圭吾的书,我知道很多同学喜欢读,2015年我也读了几本。在我看来,《解忧杂货店》就是很不错的一本小说,静静的街道旁有一家杂货店,只要写下烦恼投进卷帘门的投信口,第二天就会在店后的牛奶箱里得到回答。多么巧妙的构思,除了构思,里面同样有价值观的渗透和引领。我一直觉得,价值观教育和培养,不能只讲“干货”,需要一些载体,文学作品就是很好的载体。

花这么多时间讲小说,一方面是因为我喜欢小说,喜欢在小说生动鲜活的故事中感悟历史,体会不同的人生。二是因为我觉得读小说对同学们来说既可以丰富人生阅历,又可以作为紧张学习之余的一种调节和放松。

当然,在这里我要强调两点,一是不要听完讲座就都去读小说了。什么时间干什么事,这是我们必须明确的。管好自己的时间,规划好自己的生活,就有时间去读自己想读的书。二是不能把阅读等同于读小说。除了小说这种相对轻松的阅读,为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我们还需要读很多的书。

文学类二是散文、随笔、评论等

这类作品的文章一般不长,但寓意深刻,往往可以给我们很多的启示。一直以来,我都非常喜欢周国平的哲理散文,从早期的《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人与永恒》,到后来的一些作品,包括他写两个女儿的书《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和《宝贝宝贝》,都写得很好。

另一位我很喜欢的作家是余秋雨,他的文化散文,特别是早期的《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都是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余秋雨先生凭借他丰厚的文史功底,优美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明长河之中。虽然后来文化界对余秋雨褒贬不一,在我看来并不影响他文字的优美。前几天翻出《山居笔记》,重读《苏东坡突围》、《遥远的绝响》等名篇,还是惊叹于其内容的深刻和文字的优美,这里跟同学们分享《苏东坡突围》的一段,“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高二语文备课组给同学们推荐的资中筠的随笔散文,也值得一读。虽然,说实话,她的文字读起来不是那么轻松的,五本自选集我也才读到第二本,这样的书适合慢慢品读和思考。崔卫平(江苏人,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她最有名的一段话: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 )这样评价资中筠,“每回我读资中筠先生的文章,听她的发言,总是十分惊讶她如何从一堆乱麻中,一堆似是而非的说法中,迅速找出事情的本质,切中要害。她举重若轻的文字,引导着我们对几乎所有重要问题的基本方向。”

龙应台的亲情三部曲,温柔纤细,深情动人。《孩子你慢慢来》与《目送》以温柔笔触描写亲子间的亲密互动,《亲爱的安德烈》则是数封写给儿子的坦率得几乎痛楚的信。身为父母与子女双重身份的她逐渐明了人世中亲情的牵绊,不仅是当下的感动,亦是渐行渐远的必经路程,读起来温馨有味,情意盎然。

还有一些评论性散文。如柴静的《看见》;刘瑜的《观念的水位》、《民主的细节》(刘瑜的文章大多为评论,篇幅不长,却很犀利,文笔也很优美);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白说》,还有他的看美国,看日本等;王开岭的《古典之殇》、《精神明亮的人》(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前者);李娟的《我的阿勒泰》、《冬牧场》,文字特别清新。还有一位,熊培云,他的书在大学生中很受欢迎,同学们不妨也可以接触一下,他的《自由在高处》,就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其中的那篇《自由在高处》,是作者在中央电视台的一篇演讲稿,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说的这样一句话,“大家都趴着的时候,你坚持站着你就在高处了”,因为“站起来,你就超越了空间看到了时间。”还有这样的一道题目:请挪动其中的一个数字(0、1或者2),使“101-102=1”成立。

另外我还有一些旅游类散文,我不知道这样分类是否正确。如林达的《带一本书去巴黎》。林达,据说是一对夫妻的笔名,书中写她带着一本描写“革命”的文学名著(雨果的《九三年》)奔赴巴黎。在法兰西的城堡、广场、宫殿、教堂、博物馆,咀嚼着文化的成果,品味着艺术的盛筵,倾听着历史的回声,感悟着前人在血与火中凝成的思想和智慧。我把它归入旅游类,是因为我觉得这本书可以起到为旅游者充当指南的作用。现在很多人喜欢旅游,我建议去一个地方之前,可以读一些关于这个地方的旅游散文。有这样的阅读做前提,旅游往往可以更有品味。

好的散文家和散文很多,列举得越多,错过的一定更多。如果说小说可以丰富我们的人生阅历,那么散文随笔则可以丰富我们的思想。

文学类三是人物传记

这里我要特别推荐一本书——《渴望生活——梵高传》。“读一本好书,等于与一个高尚的人谈话。”读《梵高传》的过程,就是感受梵高那灵魂的过程。作者欧文﹒斯通认为,最能打动读者的不是名人深厚的成就和辉煌,而是他们追求和探索的过程。八十多年来,梵高悲惨而成就辉煌的人生震撼无数读者。这部作品也成为欧文·斯通的成名作,被译成八十余种文字,发行数千万册,感动亿万读者。这本书在高中阶段一定要读,至少一遍。42万字,关于梵高,关于艺术,关于生活,关于激情,20多个小时的阅读,会有很多的收获。

第二本是《罗斯福传》。这是我大学时代读过的一本印象非常深刻的书。富兰克林﹒罗斯福,美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残疾人总统,四次当选总统,任职长达13年。他是一个精明的统治者,在驾驭政府与时代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胆略和才能,由于他在内政方面的伟大建树和在与法西斯斗争中的不朽功绩,而被世人公认为同华盛顿、林肯相比肩的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通过这本书,不仅可以了解罗斯福的一生,而且可以了解那个时代的美国,那个时代的世界。

还有两本印象很深的传记分别是《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和《拆下肋骨当火把——顾准传》。所有的人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时代中生活中,如果说小说是通过虚构的故事反映时代的变迁,人物传纪则是通过真实的人物的命运,展现那个时代、那段历史。正如知乎上说,人物传记让我们以人为线索,从个人的角度去看历史进程,可以说是一种更深入更定点的了解。人文历史毕竟是“人”创造的,“人”是主体,阅读传记能让我们以更人性的方式了解过去,更贴近那段过去。我觉得说的很好。

文学类的书还应该包括童话和诗歌

童话故事里所蕴含的哲理和经验,几乎可以覆盖人生的每个角落。可以说,我们在生活中遭遇的每件事,每个问题,都可以通过与其相对应的童话来找到出路或解决办法。一个经常被童话浸润的民族,他的思维,他的审美,他的创新,他的设计都是不一样的。甚至是建筑、道路、桥梁设计,哪怕是一个草地,这里面流动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经常看到欧美国家的某个小城或小镇,像童话世界。我甚至觉得,一个人童年时代的阅读,如果缺失了童话,他的性格就会有一些欠缺。现在的很多孩子,从小被知识灌注,童话精神缺失,童年缺失,导致没有好奇心,没有完整的童年经历。这样的孩子,即使表面上有一个好分数,也是危险的。在我看来,《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是所有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读书,如果童年的时候错过了,现在仍然可以去读读。记得去年我女儿做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名称就来自一篇格林童话,叫“十二个跳舞的公主”。

还有诗歌,包括古诗词和现代诗。作为一个读书人,对于古诗词,要有一定的积累,语文课本要求背诵的篇目一定要烂熟于心,对于自己喜欢的诗人的诗歌,更要多背诵一点。现代诗我比较喜欢朦胧诗,那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也就是我们大学时代流行的,伴随着朦胧诗的是舒婷、北岛、顾城这些名字,还有北岛的名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以上就是我跟同学们分享的我读过的文学类的书。当然,读书肯定不能只读文学类的。

第二类非常重要的书是哲学、历史类,好书也很多。这一年我读过的有《苏菲的世界》、《哲学与人生》、《不疯魔不哲学》,还有历史类的如《一百个人的十年》。

第三类我现在读得比较多的是心理学、管理学类。读一些心理学的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理解这个世界。管理类这一年读得最多的是跟时间管理有关的,包括《时间管理——如何充分利用你的24小时》、《如何掌控自己的时间和生活》、《番茄工作法图解》、《吃掉那只青蛙》、《精力管理》、《你一年的8760小时》等。

第四类就是教育类,教育是我的职业,更是我的事业。教育是一门很深的学问,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思考。读《正面管教》、《优秀是教出来的》、《一位智慧校长给家长的50封亲笔信》都给我很多的启发。

还有就是一些读书类的如《独立日》、《如何阅读一本小说》,励志类的如俞敏洪的《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生活类的如《断舍离》等。

反思一下自己的阅读,比较欠缺艺术类、科技类。

 

去年有一句话很流行,就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可以说,看世界是很多人的梦想,能够看世界肯定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但是,看世界是需要条件和机会的,通过行走看到的世界总是有限的。而书本可以打开看世界的另一条路,通过文学与艺术,我们能够从他人的经历和思考中去领略更广、更美的世界。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今天我们也说,“人丑就要多读书。”人的容貌是很难改变的,荒废的时间会留下斑点和皱纹,阅读却可以提升人的气质。正如三毛所言:“书读多了,容颜自然改变,很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为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读书于我,是快乐生活的力量。上班的路上,想到办公室的桌子上有一本睿智的书在等我,回家的途中,想到书房里有一本可爱的小说在等我,就会觉得生活充满希望。一个爱书的朋友曾经说,“好书于我,评判的标准是:读之,既想一下子读完,又不舍得一下子读完。”世界那么大,很多地方我一时去不了,但翻开书就能去看看。我相信:读书,就能遇见更好的世界和更好的自己。

最后,我想跟同学们分享美国脱口秀女王奥普拉·温弗瑞自传中对于阅读的心得,她说:“我把读一本好书,看成神圣的放纵,或者是一个机会去我所选择的地方。它绝对是我最爱的消磨时光的方式。我坚信的是,阅读能让你的心胸更开阔。它能让你暴露在外,给你机会接触任何你头脑里能抓的东西。我对阅读最爱的是:他能让你拥有上升到更高境界的能力,并让你继续攀登。”

 

 

99亚偷拍自图区亚洲潮喷,欧美A级V片手机在线观看,曰批免费视频播放,久久精品青春五月天综合网

品牌简介

{转码主词}